您的位置:首页 >栏目首页 > 上市 >

王立群:读《史记》 成大器

耗时三年,著名文化学者、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王立群为小朋友写出了一套《史记》读本——《读史记,成大器》。这套书2022年9月上市,半年时间就销售了4万套24万册,今年7月还入选了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少儿阅读节“百种优秀童书”。近日,王立群现身2023南国书香节举办分享会,他表示历史是人类自己建构的,人类想了解自己、了解他人、了解世界,一定要了解历史,孩子们更应该从小读史,“如果你对历史毫无了解的话,将来可能在社会生活中间会遇到很多困惑。”

与《史记》相伴半个世纪,读《史记》就是读人生

王立群教授对《史记》可谓“情有独钟”,他回忆自己初次与《史记》结缘是在1966年,当时被当做“四旧”、弃之敝屣的《史记》被王立群拿到手,从此“在疲惫的体力劳动之后,《史记》成了慰藉我内心唯一的精神支柱。它默默地陪着我,度过了那段特殊的岁月”。


【资料图】

后来王立群又在学校里教授《史记》。2005年,《百家讲坛》在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时,王立群刚从北京出差回来,一大早赶回学校非常疲劳,他请求第一个讲,早点讲完好回家睡觉。当天,他讲的是《鸿门宴》,平时给学生上课不知讲过多少遍了,所以张口就来,15分钟时间,背着原文,边背边讲,凭着对项羽的独到解读,王立群胜出了。

自此,王立群教授在《百家讲坛》上一讲就是10年。他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,从拥有旷世才能而又狂妄自大的项羽,讲到凶残暴虐而又具有政治家格局的吕后,再到褒贬不一的秦始皇、好大喜功的汉武帝等等,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,被他用现代视角描绘得妙趣横生。

如今,《史记》已经陪伴王立群教授半个世纪,他感慨说:“真正让我读懂《史记》的是经历,是现实。人们往往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,但我的体会,常常是现实让我读懂了《史记》。”

回首读《史记》、讲《史记》的日子,王立群说自己深深体会到:历史虽然是过去,但历史从未过去;历史就是现实,现实让人读懂历史。“读史明智,读史明理。阅读《史记》,能学到知识,增长智慧,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。《史记》能告诉我们,我们是怎么来的;《史记》也能告诉我们,我们该如何生活在当下;《史记》还能告诉我们,我们怎样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:‘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,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,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。’从这个意义上说,读《史记》,就是读人生。”

也因此,王立群说自己一直以来就有个强烈的愿望,不但要让《史记》这部大历史走向大众,还要让这部巨著走进孩子的世界。

孩子需要从小养成“史”的概念,也有助于人格塑造

在王立群看来,人们从小就应该养成学史的习惯,对于孩子来说,历史也并不“遥远”,“比如孩子上语文课,语文中有文学史,这就是历史的分支;再细分,有古代文学史、近代文学史、现代文学史;再继续分,有散文史、诗歌史、戏剧史、小说史等。此外,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有历史,所以,历史是了解人类、了解世界的重要学科史。”

王立群认为,应该给孩子们在小学、中学时期基本建构一整套的历史观,“孩子需要从小养成‘史’的概念,读历史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也有很大的帮助。历史人物中,有的人物少年得志,有的人物大器晚成,有的人先成功后失败,有的人先失败后成功。孩子看到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,一定会有所触动、影响。”

有人说:不读《史记》百三篇,阅尽群书也枉然;读《史记》,成大器;读《史记》的孩子,长大后不会平庸。王立群教授表示,这些话似乎都有点言过其实,但也不是毫无道理,“可以确定的是,读《史记》肯定是有益的。”

“历史学科学好的孩子,头脑很清晰,思维很发达。历史阅读不仅能够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,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于过去和未来的联系,培养价值观和人文关怀。”

打通《史记》与《左传》《战国策》,把人物写全

虽然一直发愿让《史记》走进孩子的世界,但王立群坦言给孩子们提供一套适合他们阅读的《史记》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“从司马迁写作《史记》到今天,已有两千多年,语言、地名、官职、制度等都发生了变化。对孩子而言,让他们去阅读《史记》原文,困难重重,是不现实的。其实,司马迁在编纂《史记》的时候,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。在处理《尚书》这类文字古奥的典籍时,他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转译,将那些古奥难懂的文字,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重新表述,以便大多数人能够读懂。一句话,无论如何经典的著作,如果读不懂,或似懂非懂以致不想读,那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。”

经过反复斟酌,王立群教授最终采用了浅白的语言、短小的段落、夹叙夹议的提示、讲故事的方法,“诸如此类,目的只有一个,让孩子能读,愿读,喜欢读。只有如此,《史记》的现实意义才能够实现。”

作为“二十四史”开风气之先,“前四史”之首,《史记》被誉为“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”,涵盖礼乐制度、天文律法、山河河渠、文献典籍等方面。三千年的风云变幻、金戈铁马、帝王将相、贩夫走卒、英雄草莽、书生意气、人生沧桑、怨愤郁结,经过司马迁的大手笔,最终凝聚成130篇、52万余字。

王立群教授认为,真正吃透《史记》精髓的名家读本应该是通过人物故事讲历史、穿过历史讲人生、透过人生讲精神。所以,他专门花费三年时间,从112篇历史人物传记中精选出60篇精彩故事。

对于为何挑选这60个人物,王立群教授坦言,《史记》130篇中写人物的是112篇,“这些人物要全部都讲,是不可能的,所以,我就选择了60个人物,把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讲出来。考虑到孩子们的阅读习惯,我尽可能地在语言上不给孩子们设置太多障碍,让孩子能读、读进去,看得懂,记得住,所以首先是选择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有名的那些历史人物,比如秦始皇、项羽、刘邦。”

而对于这些人物,王立群教授的要求是把人物写全,不是像其他“少儿读《史记》”一样,仅仅是据《史记》中的某一篇进行翻译,而是广泛占有材料。所谓广泛占有材料,一是将《史记》一书中相关编目的有关内容综合在一起,比如:“赵括纸上谈兵”的故事,主要依据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《史记·赵世家》三篇来写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只对赵括的生平一笔带过,王立群教授根据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以蔺相如、赵奢、赵括母亲的视角对赵括的“纸上谈兵”进行了详细的描写,而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又从战场上,以敌方的视角对赵括的行军作战进行了描写。

二是打通《史记》与《左传》《战国策》等书籍中的相关文献,比如:“赵氏孤儿”是依据《史记·晋世家》《史记·赵世家》和《左传》材料而写。书中,王立群教授向读者说明了“赵氏孤儿”有两个版本,第一个版本是大家熟知的赵氏门客程婴,用“狸猫换太子之计”救下赵氏孤儿,并假装投降赵氏仇敌,忍辱负重将赵氏孤儿养大。第二个版本是赵氏孤儿的母亲在丈夫死后,借助其弟弟晋景公的势力,争夺赵氏集团内部权力。而第二个版本也是和《左传》中记载的“赵氏孤儿”事件相一致,两本史书相互佐证,内容全面。“这样整个内容的客观性、准确性更高。”

由此,《读史记,成大器》中,为了将一个人物的故事写完整,将一个人物的形象写饱满,王立群教授不单单局限于《史记》中的某一篇去进行平淡的翻译,而是结合两篇或多篇将故事用现代语言进行重写,同时加以深刻解读。比如写韩信时,他在书中就讲述了韩信的完整一生:少年时穷困潦倒,之后如何出道、成名,怎么错失了机会,最后关头又如何做了错误的决定,一直到被杀结束一生,让孩子对韩信有完整了解,能够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。

给孩子们一套评判体系,加以正确引导

在每篇故事的最后,王立群教授还特别加入了自己的点评,“考虑到是孩子们读,不容易理解《史记》的意思,需要给孩子们一个研读的视角、评价的视角,给他们一套评判的价值体系。”

比如,在赵括的故事最后,王立群教授从当时赵国的经济形势、赵国的战争环境、赵国的外交策略等多方面进行分析,并点拨读者对于赵括的重新思考。他认为这些点评非常重要,“读史需要读故事,但根本目的是明智、明理,因为时代不同,价值取向不一,孩子认识问题的能力正在养成之中,所以在解读故事之后,对于《史记》中的一些故事如何去读,从中学习什么,一定要对这类价值观问题加以正确的引导。”

王立群教授举例说,司马迁写游侠、刺客,目的不是教人杀人,而是歌颂守信重诺的精神,对这类问题必须讲清,不能只讲惊心动魄的故事,而缺少正确的引导,否则会让人误入歧途,“当然这种指导,需要根据《史记》不同的内容,采取不同的方式提醒孩子们思考。有的需要斩钉截铁,该批判就批判,该歌颂就歌颂,有的只需要稍加引导,点到为止。比如司马迁写变法有功,强国富民的商鞅时,评价他‘刻薄少恩’,实际是詈骂所有推行严刑酷法者,不得人心。总之,故事性、趣味性、知识性、指导性是我写作这套书坚持并认真努力的方向。”

王立群教授还非常强调《读史记,成大器》的文学性,他认为《史记》既是一部史学著作,又是一部文学著作,所以,不能在给孩子读时,就不注意原作的文学性,“而市面上流传的很多少儿版本的《史记》,基本上就是两种模式,一种模式是把《史记》的片段拿出来,直白地翻译一下,完全失去了《史记》的文学性;另一种模式是给孩子讲一些《史记》故事,这两种模式,其实会给孩子造成误导。”

所以在写《读史记,成大器》的时候,王立群教授用文学语言叙事,他以做菜来形容写《读史记,成大器》,“你光放盐,那你炒的什么菜?我用了好多佐料,配料很全,所以,做出来的这个菜应当是广味的。”

也因此,书中的故事被王立群教授写得生动好看,比如大禹治水成功后是这么写的:

喜悦的舜帝,对禹大加称赞,连连说自己没有看错人。为了表示奖赏,舜帝赐给禹一块黑色圭玉,黑色在五行系统中代表水,并向全天下宣告治水终获成功。

从此,天下太平、安定了下来。

劫后余生,人们心怀感恩,尤其感谢拯救他们的英雄。人们将禹视为神人、英雄,尊称他为“大禹”“神哥”,拥戴着他。

治水,是禹人生的“第一桶金”,他靠着这一桶金获了威望、名声与民心。此后,他一路凯歌,接了舜的班,又让自己的儿子启成功地接了自己的班,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——夏朝。

再比如他写伯夷、叔齐的故事评价说:

伯夷、叔齐兄弟俩,即便他们是那样贤德,但是如果没有孔子的称赞,他们的名声不会那么响亮。

世上的贤者,并不少。有一些人隐居于高山大川,有一些人生活在穷乡僻壤,他们砥砺德行,他们磨砺志向,令人钦佩,也值得后人学习。

假令没有人记录他们的故事,没有人传播他们的气节,或许他们就会消失在时间的黑洞,湮没无闻,无从知晓。

显然,这种事情太可惜了。司马迁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。

他没有权力,他没有名望,但他手中有笔,他心中有杆秤,他想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将这些人的故事记录下,称量一下他们的德行,让他们扬名后世。

他能做的很有限,似乎只有这么点能耐。

他能记录下来的故事也很有限,不可能将所有人都录下来。但是,能做一点,历史中就会多一个名字。一个名字,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,就是一种仁德的昭示,它向后人诉说:这个世界,我曾经来过。

作为文化学者,王立群博览群书,专攻研究,却也“萌”句频出,时不时冒出些“时髦”词汇。据悉,王立群教授从1992年便开始使用电脑,是互联网上最活跃的学者之一,而在《读史记,成大器》中,也经常会出现新鲜时尚的“年轻语言”。例如写舜的弟弟象害舜不成功时,他写道:“象真是一位优秀的‘艺人’,一秒入戏。”“父亲、后母、弟弟虐他千遍,舜依然初心不变。”此外还有“神操作”“甩锅”等词,让人看了忍俊不禁,完全不觉得这是出自一位近80岁老人之口。

最好的阅读方式,是家长给孩子伴读

就像赵氏孤儿的故事有两个版本,历史的真实也往往引起热议。在王立群教授看来,历史的真实包含三个层面,第一,历史是真实发生的,我们无法复原的,包括《史记》也无法复原;第二,历史就是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这些历史的记载,但这个历史已经变形,作者有自己的爱憎,遇到特别喜欢的人会有意掩盖其不好的一面,遇到惹不起的人会避开;第三,历史是讲述者心中的历史真实。

王立群教授坦承:“要求我讲述完全真实的历史,我肯定做不到,任何人都做不到。但我讲述的历史是依据我对历史知识的了解,然后参照各种文献,把很多书放一起比较,决定真伪取舍。因此,对讲述者有很高的要求,你的历史知识、文字穿透力、对社会的了解和感悟等。”

目前历史读物很多,似乎人人都可出书“解读”历史,王立群教授建议读者还是尽量看有学术功底的历史研究者写的书。“给孩子选择历史读物尤其应该定个‘标本’,因为孩子的知识储备较少,好的历史读物对于培养孩子的历史观很重要。”

至于《读史记,成大器》适合多大的孩子阅读,王立群教授表示,要因人而异。有的小朋友在上小学前就认字很多,那上学前就可以读,有的小朋友上小学一年级后认字不多,那就可以让家长平常给他们读,讲讲书里的故事就很好,“因人而异,我们不强求,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合适的学习方式。其实最好的阅读方式是家长给孩子伴读,因为孩子小可能自制能力弱一点,伴读就可以弥补这一个缺点。另外,孩子看完故事和我对故事的评价,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,可以和家长交流。孩子年龄越小,伴读就越重要,家长不要完全大撒把。读书是孩子的事,也是家长的事,如果家长能够采用伴读的方式,我相信孩子的将来会读得更好。”

王立群教授表示,历史是过去的今天,而现在是昨天的延续。“历史无法阻隔,了解历史,就可以了解过去,从而了解人和人性,读历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从过去的事件中看到未来。读史明智,看优秀的人物如何应对世事变幻,如何规避前车之鉴,如何让自身变强,如何搅动历史,如何在史书上铭刻姓名,留下传奇。历史知识远非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,让孩子读历史是为了使孩子们可以从历史知识中总结规律,加深见解力并发展同理心。”

这套书起名为《读史记,成大器》,正是王立群教授对孩子们的期望。

文/本报记者张嘉

责任编辑:刘琰(EN004)
关键词:
最新动态
相关文章
王立群:读《史记》 成大器
认房不认贷政策什么意思
暑运迎来返程客流高峰
“会展赛+沉浸体验”四位一体 2023世界...
国内最好玩的地方排行榜 国内好玩的地...
废旧材料自制花瓶(自制花瓶废物利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