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滁州市琅琊区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改革,坚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共建共享,持续在阵地建设、文化服务、非遗传承上提质增效,不断完善服务平台和丰富文化活动,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,着力提升琅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,先后荣获“国家一级文化馆”“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”“全国示范性志愿服务项目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
(相关资料图)
夯基点,阵地建设精准发力
做好科学布局。制定《2023年琅琊区市民(农民)文化乐园示范点建设工作方案》等文件,按照“三室两堂一场一廊+X”的标准在太平村打造农民文化乐园示范点;在高巷、营房社区打造市民文化乐园示范点2个,按照“五有”标准构建新型城市阅读空间7个,做到街道、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。
做细资源整合。根据基层申报、广泛摸排、实地调研、专题研究,在社区、小区、民营书店、文物地标性建筑等人群聚集场所优选“15分钟阅读圈”和市民文化乐园项目建设点位51个。合理规划基层公共文化场所,有效整合辖区闲置空间资源,文化阵地盘活使用效率达100%。
做宽平台拓展。通过政府投资、社会引资、社会化运营等多元化形式,以区文化馆为核心,8个街道和44个社区(村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触角,构建“1+N”模式的公共文化社会化培育体系,持续优化社会参与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。培养文化文艺、社会公益、社会管理以及社区类社会组织20余个。
抓重点,文化服务开拓创新
建立服务“常态化”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依托基层公共文化阵地,开展“送戏进万村”、公益电影放映、四季村晚、广场舞展演、乡村文化年、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等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;举办春季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班和暑期少儿研学课堂300余场次,受益人数约3万人次。
实现项目“多元化”。相继成立“爱心学堂”“汉学堂”“国粹堂”等文化项目,遴选“同乐人家”志愿服务、“家门口的共享书吧”、“二十四节气”非遗研学、“琅琊小剧场”等公共文化社会化项目5个。
形成活动“品牌化”。以“世界读书日”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等重要节点为契机,以春节、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文化传统为内涵,深入拓展文化活动形式,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质量和水平,调动社会组织、企业及各界文化志愿者约3000人次。推行“一街一品一特色”模式,各街道文化站深入挖掘资源,因地制宜打造“山水西涧 美丽乡村”、扬子街道荷花节、丰山街道宋城文化夜市等特色文化品牌8个。
创亮点,非遗传承提档升级
探索多元化载体。立足本土历史文化遗产推广传承,深入挖掘非遗文化,建成琅琊区约600平方米非遗研学基地,内设非遗项目展示区、主题活动互动区、舞台展示区及户外自然研学区等4个,重点开展非遗文化项目展示、非遗研学活动开展和本土非遗技艺体验。
创新数字化应用。通过网页、微信公众号、二维码等平台,将非遗项目、历史古迹、文化场馆等59处文旅资源,采用航拍、VR、语言导览等新技术,全景拍摄复刻线下场景,实现720°VR全景游览和AI语音讲解,打造“云游琅琊”VR全域文旅云游平台。深入推进文旅资源数字化,通过在社区、商场设置数字化一体机9台,群众可直观浏览公共文化活动。
推动融合式发展。围绕“跟我学黄梅戏”“跟我做酥糖”“跟我撂石锁”等开展非遗研学活动30余场,不断将非遗传承活动推向学校、社区、景区、商场等场所,持续擦亮“跟我学非遗”活动品牌。大力促进文旅融合,培育“非遗+”多种融合业态,以本土文化为内核,积极参加长三角非遗文创展、第十九届深圳文博会、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大会。(沐媛)